(圖片在網路上抓的)
朋友在看完電影《Julie & Julia美味關係》之後,調侃我「攝影各地都可以學,該要學的是煮飯。」1
其中原因大約有二:1.)我現在也在歐洲,2.)我也是跟著麻煩先生外派,在家沒事做的夫人。
對這部電影本來就挺有興趣的我,終於有機會得以觀賞。
一如英文片名所示2,這部電影是以雙主軸同步進行,片中有兩位女主角,一是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所飾演的Julia Child,而另一位則是Amy Adams所飾演的Julie Powell。兩段故事以交錯的方式呈現,現已辭世了的Julia Child是美國極為知名的廚師,曾拜師法國藍帶學院(Le Cordon Bleu),寫過許多著名的食譜,也曾主持不少廚藝節目;而Julie Powell則是一位(當時)對生活與現況極為不滿的三十歲女子(2004年),藉由一年內一一挑戰Julia Child最知名的食譜(厚得跟黃頁電話簿差不多的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中所有菜色,並透過部落格書寫這個挑戰過程而成名。
(本圖以及以下照片下載自官方網站)
電影的開端從1948年Julia Child與夫婿Paul一同搬到巴黎開始,描繪Julia Child為什麼從一個外交官夫人踏入專業廚師的領域。出生在良好家庭的Julia Child據說在婚前從未煮過飯,婚後年長她十歲的Paul由於過往諸多外派經歷,而得以帶領Julia進入美食的世界。曾經也在外交體系工作的Julia離開公職後,開始尋找自己想作的事情,嘗試過作帽子、打橋牌後,她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愛好--料理(Paul問她「那你究竟喜歡什麼呢?」,Julia笑開了臉說「吃!」),而從此一頭陷入料理的世界。源自她對料理的愛,儘管在經歷著作被出版商拒絕的挫折,她仍然不斷憑著一股熱情堅持下去,最終得以成為一個icon。
而2004年居住於紐約皇后區的Julie Powell則是對於工作毫無熱情,對於生活充滿挫敗,面臨而立之年卻覺得自己的未來充滿無奈,於是將所有的無奈傾注在料理上,她說「當經歷了充滿不確定的一天,...回到家,把蛋黃和入巧克力、糖與牛奶中,知道他們將變得濃稠,是多令人欣慰的事情。」為了讓自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往前走,她設立了一年之內做完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書中的五百多道料理,並在部落格中記錄這段過程。這當中她經歷了一些失敗、克服了一些恐懼,而最後達成一個標的。
當然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發現自己極度認同曾經讀過的影評--多希望這是一部只講Julia Child的電影!Meryl Streep跟Amy Adams都是我很喜歡的女演員,但不可諱言地是,這部電影中的兩個女主角呈現鮮明地對比,也凸顯Julie Powell這個角色的不討喜。
觀賞電影時,每到Julia Child的片段,我總是滿心歡喜,面帶微笑,因為這是一個充滿正面能量的人。Julia Child享受生活,也極力為自己所愛盡全力以赴,因此看著電影中她如何樂在料理之中,即使只是發現因為容器溫度不同便得以影響佐料口味都讓她喜悅不已。Paul在寫給孿生兄弟的信中提到「我們都知道法國人很難搞,但Julia就是能引出這些人最棒的內在,因此她覺得法國人真是棒得不得了。」就是這樣正面的樂觀的態度,讓她在藍帶學習廚藝時,儘管一入門讓其他學生都看扁了,她卻硬是憑著一股衝勁滿腔熱情,不斷努力積極挑戰。(注意!努力可是關鍵!一開始洋蔥都切不好,她可以一個人窩在廚房裡流著淚切滿坑滿谷的洋蔥,就為了不再給人看扁。)
相對地,一如前面所述,Julie Powell是一個生活不愉快萬事不如意的女子,因此這個角色充滿了怨懟、不滿與抱怨。在挑戰料理的過程中,她也「崩潰」了許多次,片中有許多有關Julie Powell的篇幅,都讓我忍不住想「作這些料理時,你真的快樂嘛?」當然說起來,Julie Powell也承認自己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廚師,對她而言,這個挑戰的過程是讓她得以知道自己有發聲的管道,而且是有人會想聽她的故事的。
這也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想,除卻兩個女子透過一本料理書的連結外,對我而言,這是一部闡釋「愛」與「自我救贖」(self-redemption)的電影。Julia與Paul之間的深情,Julia對料理無限的愛,甚至是Julia與妹妹及親友之間的愛,Julie對Julia的愛(有點像groupie的感覺了),Julie和Eric之間的情感,乃至於Julie對自己的愛。
若不是對料理抱有無垠的熱情,Julia Child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廚師,也寫不出這樣一本耗工費時的曠世鉅作。電影著墨她到巴黎生活開始,從疑惑到找到重心的過程,這讓我想到自己。Julie Powell也說過啟發Julia開始烹飪源自於她對Paul的愛,源自於她對美好料理的愛,源自於她當時在巴黎,源自於當時的她不知還能做什麼。3這些要件,在某種程度上,或許可說是讓我深有感觸,也或許可說是適用於所有隨著外派配偶旅居他國的人。
剛搬到維也納時,面對德文充滿挫折的我,也有一段不快樂的時期,語言不通,沒有朋友,又對生活感到茫然。在一次契機下,我和麻煩先生主管的太太S有機會小聊一番。S的先生是即將退休的資深人員,因此他們有深厚的外派經驗,讓S得以完全理解我的挫折感,她說一切都需要時間適應,但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即使是養育子女也好,要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每天有一點小小的計畫,讓自己的生活不致空白。要把這樣的生活看成一個「機會」而不是一個壓力。
這也是我開始作一些過去想作但沒機會作的事(例如畫畫),或者接觸新近開始想學的東西(例如攝影),也更加鞭策自己勤作飯的原因。當然我不是Julia Child,我還在摸索自我,還沒有找到一個確實的目標,但生命與其拿來浪費在感到挫折、感到憤怒、感到悲傷上,不如浪費在可以開心的事情上。但我想所有人都一樣,偶爾還是會為一些事物而低潮(例如我德文老是聽不懂,就會很挫折),但一如這部電影給我的最大啟發一樣,用充滿愛的眼光看這世界,就會是充滿美好的。
在電影的最後,提到Julia Child不喜歡Julie Powell和她的部落格,其實真正的關鍵也源自於「對料理的愛」,與其說Julia Child不喜歡Julie Powell,事實上她明確的觀點是她認為Julie Powell並未認真看待料理,而她的部落格以及這個挑戰計畫就Julia Child看來是譁眾取寵的行為。4這樣的說法,不知為何我竟然非常能夠認同與理解。畢竟Julia Child耗費了七年的時間完成這部鉅作,她想要傳達的是料理的樂趣以及不困難,但Julie Powell的挑戰計畫其實並沒有完整按照食譜走(這點我可以理解,因為我煮飯也是不精準派),也就遑論是真正挑戰Julia Child的料理,同時當一件原想啟發樂趣的事情變成一個「挑戰」時,感覺還真沒啥樂趣!(所以Julie Powell崩潰了好幾次)當然Julie Powell在度過這些崩潰,完成這個挑戰之後,自然也獲得了她所想要的。雖然沒啥樂趣,大抵也是達到了自我救贖的境界了吧?!
1. 因為最近想學攝影,開始找了些資料,也找了高手友人稍作指導,所以才有這樣的調侃。
2. 基本上我非常不喜歡中文片名《美味關係》,說穿了,這個片名也被用得太浮濫了吧?!從日本漫畫開始(人家漫畫一開始就用這名字,沒得嫌),到改編自漫畫的同名日劇,到改編自漫畫的同名台劇,現在不相干的好萊塢電影也一定要用這片名嗎!?講一個『美味關係』出來,滿腦子跳出起碼三四個不同的作品,難道不能有創意一點?
3. 大意摘自Powell的部落格:The Julie/Julia Project
4. Julia Child的編輯Judith Jones說明Julia Child對Julie Powell的看法:連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