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Peter's Basilica01.jpg Even though I reject most of the religious thing, I can't help but feeling for all those people that come here, lost or in pain, guilt, looking for some kind of answer. It fascinates me how a single place can join so much pain and happiness for so many generations.

-- Céline, 《Before Sunrise》

這是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裡,女主角詩鈴在維也納的教堂Maria am Gestade中所說的一段話,也映和我心中對廟宇也好、教堂也好(還沒機會去過其他宗教的殿堂),所抱持的感受。宗教意義之於我,是很微妙的,但這背後所隱含的人類的夢想、期待、喜悅、苦痛、罪惡與悲愴,讓我不管走過幾個城市,看過幾間寺廟,參觀過多少教堂,都依然著迷著一看再看。

St. Peter's Basilica06.jpg 聖彼得大教堂大概算得上我們造訪過的教堂裡,最一波三折才得以見識到的聖地。如同前面幾篇說過,我和麻煩先生第一次來到梵蒂岡時,適逢聖週四,聖彼得大教堂並不開放,因此我們仔細研究了一番,發現隔天的聖週五(Good Friday)下午,教宗將背負著十字架,前往羅馬競技場,仿效過去耶穌受難時所經歷的苦路,進行神聖燭光遊行。Sunny馬上開心地覺得「那當天一堆教眾應該會跑到羅馬競技場一帶去吧!?」因此和麻煩先生計畫好聖週五的下午再找機會來參觀聖彼得大教堂。沒想到...當天下午人潮依然多得不得了,排隊入場的隊伍都繞聖彼得廣場一圈了!!(昏)

這下子,我心中的警鐘馬上響起!在心裡吶喊著「我不要都跑到梵蒂岡兩次了,還連聖彼得大教堂都沒進去過!!!」於是趕緊跑到Information Center問清楚聖彼得大教堂每天的開放時間,以及當週週末是否開放。一得知隔天週六從早上八點鐘開始開放參觀,我立刻對麻煩先生說「就是這時間!明天早上八點就來,我就不相信我進不去!」(握拳,一整個就是為了玩,睡眠吃飯都不算三小)雖然麻煩先生對於『從來不是早起鳥兒』的Sunny的決心,充滿懷疑,不過這時候,Sunny一定要說他真是太不了解自己老婆了!我可是向來玩樂排第一的呀!

St. Peter's Square11.jpg 週六一早,我們頂著微風晨露出門,儘管在地處南歐的義大利,四月清早的冷冽,還是讓我們哆哆嗦嗦地走到地鐵站1搭車,再哆哆嗦嗦地走到梵蒂岡。到達梵蒂岡時,剛過八點鐘,果然完全不用排隊就可以入內了!(謝天謝地)在經過安檢之後,來到聖彼得大教堂門口,回望聖彼得廣場,開始散發出熱力的朝陽,映照著廣場正中央的方尖塔。

這個過去由羅馬暴君卡里古拉(Caligula)從埃及奪得的方尖塔,原本立在一個露天廣場的中央,而這個廣場也是當年聖彼得殉道而死之處。經歷折磨與刑難的聖彼得,最後以頭下腳上的姿勢,被綁在十字架上致死,因此現今,倒著的十字架一般被視為聖彼得的象徵。此外,在馬太福音中提到聖彼得經指派為天國之門的守門人,也因此聖彼得大教堂前的聖彼得雕像,手上握著一只金色的鑰匙,象徵進入天國之門的鎖匙。

St. Peter's Basilica21.jpg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聖彼得大教堂,是我參觀過最華麗、規模最大的教堂了(經過查證,也確實是最大的教堂),可以容納兩萬名教眾,也是由諸多珍貴藝術品建構而起。

當然,這當中最重要的藝術品,就是建築本身了。最早興建於西元四世紀的聖彼得大教堂,隨著時光流逝逐漸殘破,因此現今看到的模樣,已是十五世紀開始重建的新貌。現在的聖彼得大教堂經歷逾一百年的時間,由包括布拉曼帖、桑迦洛、焦孔多、米開朗基羅、拉裴爾等多名知名藝術家共同協力之下,才得以完成。儘管諸位大師在設計上有所歧異,但聖彼得大教堂的平面圖(也就是從空中鳥瞰下來的樣子),是呈現十字的形狀。一般咸信米開朗基羅對當前聖彼得大教堂的面貌,貢獻最大。

St. Peter's Basilica20.jpg 在聖彼得大教堂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圓頂外,就是貝里尼所雕刻的祭壇華蓋了。

西元三世紀時,君士坦丁大帝最初在此地興建舊的聖彼得大教堂,以保護聖彼得的葬身之地。到了十七世紀,當時在位的烏爾班八世教宗委託貝里尼雕刻此祭壇華蓋,以護衛正下方的聖保羅墳地,也填滿地面到圓頂之間的空間。

這個聖壇華蓋是貝里尼第一個結合建築與雕刻的作品,也標示了巴洛克裝潢風格的躍進。

據說這個祭壇的四個樑柱上,分別雕刻了四張女人的臉,其中三張宛如女人分娩時痛苦的表情,而最後一張則是充滿喜悅的神情,烏爾班八世教宗的姪女在祭壇雕刻期間生產,貝里尼因此刻下這樣的樑柱以資紀念。不過在我們造訪聖彼得大教堂時,因為正在為週日盛大的禮拜進行準備,這個區域是圍起來,禁止靠近參觀的,也沒能看清楚這四個樑柱的面貌。

St. Peter's Basilica19.jpg 樑柱之上的華蓋,則在四角各站了一名真人尺寸的天使,支撐著華蓋頂上的十字架。

由於這個祭壇華蓋銅製的部份,據說所使用的銅,是從古蹟眾神院的門廊屋頂拔來的,也因此在當時有了「蠻夷之族未行的蠻事,巴貝里尼2倒是做了」("What the Barbarians didn't do, the Barberini did.")的說法。

St. Peter's Basilica14.jpg  

除了祭壇華蓋之外,貝里尼的另一個重要傑作,則是聖彼得聖座。

受歷山七世教宗之托,貝里尼耗費六年的時間,建構了這個聖彼得聖座。鍍金的銅製聖座中隱藏的木雕座椅,一直被誤認為是聖彼得曾經坐過的聖座,不過其實這是在西元875年由羅馬的君主禿頭查理贈送給教宗的。

底下托著聖座的分別是聖安博、聖奧思定、聖亞大納削及聖若望。聖座上則有兩個分別帶著頭飾與鑰匙的小天使,象徵教宗的威信。而上方金色雕刻中的金色玻璃,共分成十二等份,分別代表十二使徒,正中央所繪製的鴿子,則是聖靈(holy spirit)的化身。

當然要說到聖彼得大教堂的雕像,就絕對不能不提米開朗基羅所刻的『聖母哀子』像(Pieta)。這是米開朗基羅在上面署名的唯一一尊雕像。不過當時因為人多,最後Sunny沒拍到這個雕像的照片,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這裡看維基百科上的照片。

不過除了『聖母哀子』像之外,米開朗基羅對聖彼得大教堂最大的貢獻,當然是教堂最大的圓頂了!

St. Peter's Basilica13.jpg 這個以十六根屋脊支撐,以馬賽克貼裝飾的圓頂,雖然是由米開朗基羅所設計,但米開朗基羅生前未能完成建築,而是在他死後約二十年,由他的弟子Giacomo Della Porta所完成。

遊客可以登上這個圓頂參觀,攀登的路線有二,一個是先搭乘電梯後,再爬上最後的階段,來到屋頂,另一個則是從最底下一路爬樓梯上去。搭乘電梯的話,費用是七歐,不搭乘電梯,則是五歐元。雖然差了兩歐的價格,不過光看看這個圓頂的規模,再想一想,即使是搭了電梯省掉前半部的路程,仍需要爬320階的樓梯,我和麻煩先生當然毫不考慮地馬上選了搭乘電梯上樓。

St. Peter's Basilica29.jpg 走出聖彼得大教堂的內門(不要一古腦就走出整個教堂唷),沿著這個金碧輝煌的迴廊往左走,沿著告示,先買了票之後,就可以走到搭乘電梯的地方。搭上電梯之後,會先抵達圓頂的根部,因此可以就近看到圓頂的面貌。

St. Peter's Basilica 38.jpg 從這裡開始,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

登上圓頂的階梯,是沿著圓頂的邊緣呈環形建構的。因此樓梯狹窄陡峭,非常不好走,尤其是中段的部份,整個牆面是傾斜的,一面走,會一面懷疑自己的平衡是否出了問題,又一面覺得自己要被牆壁夾死,真有種會引發密室幽閉恐懼的感覺!無怪乎Lonely Planet書裡建議有密室幽閉症或者眩暈症的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挑戰登上圓頂。如前面所說的,我們是一大早去參觀聖彼得大教堂的,因此和我們同時攀頂的人並不算太多,我一定要說...如果跟Sunny一樣,不是體力太好,可以劈哩啪啦一次爬個幾百階樓梯也面不改色的人,最好千萬不要在人太多的時候挑戰登頂!由於裡面空間太狹窄,可容錯身的地方不多,如果和太多人一起登頂,可能會被後面的人一直催促著往前,對體力負荷沈重。

St. Peter's Square13.jpg 雖然等Sunny登上圓頂後,一整個有種快累趴的感覺,滿頭亂髮,像個瘋婆子似的,不過我真的真的覺得這是值得的!

從圓頂上可以遠眺梵蒂岡及羅馬的景致,尤其是在辛苦爬了這麼多階梯之後,這一切感覺更是享受!

由上往下鳥瞰聖彼得廣場,更可以體會貝里尼設計這個廣場時,所形容的「兩臂張開如懷抱,迎接所有到此堅定信仰的信徒」。

當我和麻煩先生向下看到底下等著排隊入內,密密麻麻的人潮時(就是那些小黑點啦,隊伍很長唷),我們不禁笑了...雖然在這麼神聖的地方,這樣幸災樂禍,好像有點不像樣,可是我還是忍不住輕聲地說「嘿~所以要早點起床嘛~」(是說我好像沒資格教訓別人,畢竟我是除了玩樂以外,不早起的Sunny呀!!)

St. Peter's Basilica37.jpg 離開聖彼得大教堂後,我們沿著正對著聖彼得大教堂的大道慢慢踅往聖天使城堡。嘿~仔細看這張照片唷!!有沒有看到什麼好像很熟悉的東西!?

Taiwan Embassy02.jpg Taiwan Embassy01.jpg 對啦!你沒看錯!就是台灣的國旗唷!

梵蒂岡是目前唯一一個還和台灣有邦交關係的歐洲國家,所以在這裡有駐教廷大使館,就在這條大道上。

其實這個大使館還不是我看到的,而是麻煩先生先留意到的。當時我正被一群突然在路中間停下來討論要往哪走,而把整個人行道都擋住的遊客,搞到有點不爽,正想著要趕快繞過他們時,麻煩先生突然對著路邊一指,說「嘿~你們台灣的大使館耶。」才讓我看到這個實在沒有很大的牌子,一抬頭才看到國旗飄揚!

 

 

 

附註1:我在《羅馬行不行》這篇裡有提過,Roma Pass包含了乘車三日券,當時我提到了這個三日券對我們來說真的很划算,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光是梵蒂岡和羅馬之間,我們就來來回回跑樂四趟...

附註2:烏爾班八世原來的姓是Barberin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nny Kuo 的頭像
    Sunny Kuo

    永遠的異鄉人--The Eternal Outsider

    Sunny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