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一陣子,位於巴基斯坦的K2發生了山難。
台灣媒體不太關注這一類事件(除非有台灣人遇難),所以並沒有很大的報導。

對於熱愛登山的人來說,K2雖然是世界第二高峰(僅次於Everest),但它被視為攀登難度最高的聖域。
迄今,成功攀登K2的人,僅有不到兩百人(Everest有超過上千人)。

會注意到這個山難事件,當然和前一陣子讀的Into Thin Air有關。
Jon Krakauer所寫的Into Thin Air說的是1996年的Everest山難,Jon Krakauer是當時也參與登峰的成員之一。
才剛讀完這本書沒幾個月,就發生了K2的山難,兩相對照,竟發現不少雷同之處。
這兩起造成多人身亡的山難,都有人為疏忽+氣候+運氣的狀況。
在Into Thin Air中,Krakauer提到了一些人為疏失造成登峰延後的問題;在這次的K2山難中,也有登峰生還者提出類似的說法,包括纜繩配置錯誤,缺乏特定設備等問題。
而天候狀況,在1996年Everest山難時,是有暴風雪襲擊,造成許多登峰者困在風雪中;
此次的K2山難則是先發生了冰壁掉落(ice fall),造成數名登山人士失蹤,纜繩被沖斷。
在其他登峰者受困時,又發生雪崩,因而造成總共十一名登峰者死亡的事件,成為K2登峰史上最大的山難。

山難發生後,同情之餘,也有不少責難的聲音。(這在96年的Everest山難後,也有同樣的情況發生。)
許多人認為,這些登峰者只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刺激與微小的個人成就而登峰,當他們踏上登峰之途時,早知道應該要面對的風險有哪些,根本不值得為他們所遭受的命運而悲傷感嘆,他們若真要追求刺激,應該有更好的方法去為國家、家庭效命,而不是浪費在登山一事上。
Sunny並不是熱愛登山的人(有哪樣運動是我喜歡的嗎?!~_~),但在讀過Into Thin Air之後,對於這些追求高峰的登山者更有一些sympathy。
我想,每個人的體內,都有不同的感染源。
有些女人永遠忍不住買鞋(Carrie Bradshaw?!XD);
有些男人追求賽車速度的競逐;
有些人將所有動力化為愛國的力量,而參與軍隊;
有些人將觸角伸往外太空,尋索宇宙的存在與真義;
有些人則對於向天堂延伸的高峰具有無可抑制的追求。
不論這些登峰者是在追求刺激,或者一種唯有身處高峰方能體見的美,這都是一種生命的追求。
很難去責難這樣的追求是錯,或者應該把同等的精力放在其他有益於「他人」的活動上。
追根究柢說來,這世上又真有多少人,是不斷在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的呢!?
任何災難的發生,不論受難者是否對於發生災難的風險有所認知,都是一件令人感嘆的事情。
確實,在這兩起類似的山難中,都有同樣的質疑「這些登峰者是否做了錯誤的判斷而繼續登峰?」
在登峰延誤後,有些人選擇回頭,有些人則選擇繼續往上挑戰。
96年Everest事件與最近的K2事件,兩起登峰山難,都有同樣的狀況。
登峰過程中有人為疏失而造成登峰延誤,最後許多登峰者都在「應該回頭而沒回頭」的狀況下而受困。
在Ino Thin Air中,Krakauer提到了所謂的「登峰熱」(summit fever)。
這是許多登峰者難以避免會面臨的狀況。
當峰頂便近在眼前,即便理智明白已到了應回頭下山的時間底限,很多人都難以在這樣的狀況下回身下山。
尤其當身心都達到一定疲乏狀態,加上高峰上空氣稀薄,經常很難讓人足以充分思考。
或許許多人,在這樣的狀況下,做了錯誤的判斷。
但人生的追求各有不同。
在Into Thin Air中,罹難者之一Scott Fisher的妻子曾說,倘若他不是死於任何山難,或許她反而會覺得是神玩弄了她。
而在此次K2山難中,生還者Wilco van Rooijen也表示:「It's passion for the beauty of nature of mountains which leads you to a successful summit. Though our friend died, he lived his dream and that's the most wonderful thought you can have。」
(讓人追求登峰的原因是在於對山域自然之美的熱愛,雖然我們的朋友罹難了,但他讓他的夢想成真,這是你能對這等事情最美好的解讀。)
生命或長或短,或輕或重。
但能夠追求夢想的極致,或許也是人生得以令人讚嘆的美好之一。

僅此 向所有K2山難的罹難者、生還者或其家屬致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ny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